“波兰版《子夜》”《福地》再版首发[组图]

发布时间: 2018-06-30 11:23:0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图为长篇小说《福地》。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中国网 讯 )2018年6月29日下午,中国画报出版社新书《福地》再版首发式在首都剧场举行。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主任蔡梦灵、中国画报出版社副社长方允仲、波兰卡齐米日·戴梅克罗兹新剧院主任Piotr Ka?u?ny、北京人艺演出中心业务部经理林芝和《福地》译者张振辉教授及各界嘉宾、读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福地》的写作艺术及相关问题。

长篇小说《福地》是波兰作家、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的力作。小说以波兰纺织工业城市罗兹市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发展为题材,对波兰王国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描述,揭示了资产阶级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本性。小说因为对新兴资产阶级入木三分的生动描写,被誉为“波兰版《子夜》”。莱蒙特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才能,在小说中展露无遗。


作者/译者简介


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1867—1925年),波兰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拉多姆附近的大科别拉村,父亲是一位管琴师。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几年学,后流浪谋生,饱尝了人生的艰辛。但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并且在这方面显示出了他的天才。1924年,莱蒙特“因其那部伟大的民族史诗般的作品《农民》”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地》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张振辉,男,1934年7月27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学者,波兰文学翻译家。1960年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福地》是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以波兰纺织工业城市罗兹市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发展为题材,对波兰王国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描述,揭示了资产阶级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本性。小说体现出了莱蒙特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他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才能。

《福地》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波兰的罗兹。当时,波兰已有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罗兹作为波兰主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发达,拥有许多大的钢铁厂和棉纺厂。外国的资本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也大量地涌进罗兹,和波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竞争激烈。在这种条件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1892年5月,罗兹发生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军警枪杀了许多罢工工人,这就是著名的“罗兹暴动”。

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小说主人公、资本家博罗维耶茨基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博罗维耶茨基联合犹太资本家莫雷茨开办了一个印染厂,并合伙从国外买来廉价商品,在国内高价出售,牟取暴利。经过残酷剥削与压榨工人,博罗维耶茨的事业蒸蒸日上。这引起了竞争对手——一家棉纺厂的厂长、犹太人谢亚的不满。谢亚通过犹太银行家格罗斯吕克,联合罗兹所有的犹太资本家对付博罗维耶茨。同时,格罗斯吕克找到莫雷茨,暗中谋算博罗维耶茨。在一次意外的大火中,博罗维耶茨新建的厂房被烧毁。莫雷茨显出本来的面目,妄图吞食遭灾工厂的土地。尽管博罗维耶茨通过和一个德国百万富翁的女儿结婚,而重新获得这块“福地”,但他的“梦想之旅”已经终结。不过,正是这种失败让博罗维耶茨反省。小说的结尾,博罗维耶茨基“心静如水”,“已经找到了通向未来的道路,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以后生活的目标”。

《福地》于1975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并获得第四十八届奥斯卡金像奖(1976)最佳外语片提名。

1   2   3   4   5   6   7   8   9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www.cnmediae.com)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